-
【青海招商】青海企业融资能力班在厦门深化技能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的融资培训班于2020年在厦门举行,聚焦提升企业融资实操能力,强化招商引资成效,助力企业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本次培训通过专家授课与实战演练,为青海省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本次培训班是在青海省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组织的,旨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青海省作为西部重点地区,企业常面临融资渠道狭窄、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举办此次培训体现了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通过系统化培训,帮助参训企业全面掌握融资政策和工具,为后续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培训选址厦门,得益于其作为经济特区的先进金融经验,能为青海企业提供借鉴。 二、培训内容紧密围绕企业融资核心需求,专家团队深入讲解供应链金融原理、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投融资管理实务以及团队协作提升方法。所有课程均结合青海本土企业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例如针对高原资源型企业融资短板,分析典型案例,确保内容实用性强。专家通过互动方式讲解最新政策变化和风险防控措施,帮助学员构建系统性思维。培训强化了实操导向,避免纯理论灌输,使每位学员都能理解并应用融资工具。 三、培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实效性,包括真实案例分析、现场答疑解惑和个性化融资规划指导。案例分析环节聚焦中小企业成功融资案例,引导学员识别自身问题;现场答疑中,专家即时回应融资难题,确保学习成果落地。这种方式显著提高了学员的实战应用能力,并促成企业间协作学习氛围。 四、本次培训取得显著成果,参训企业普遍提升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能力,熟练掌握了各类融资政策细节。企业融资渠道得以拓宽,更多元地运用债券、股权等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后续跟踪显示,培训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加速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步伐。这一成果直接支持了青海省产业升级目标。 五、本次培训强化了青海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通过提升企业融资水平,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风险,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与招商引资联动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未来,青海省将继续深化此类培训,巩固企业发展基础,服务区域协同创新大局。
2025-07-31
-
【天峻县招商】天峻县扶贫产业园开园 打造高原产业融合发展新标杆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扶贫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当地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该产业园整合物流、电商、仓储等多元业态,构建综合型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培育新增长极,同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持续动力。 一、扶贫产业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天峻县扶贫产业园位于生态西路核心区域,总占地面积超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扶贫产业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园区创新采用"物流+电商+扶贫"的融合发展模式,重点打造集运输配送、冷链仓储、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平台。通过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有效规范了全县物流产业秩序,解决了传统产业分散经营的弊端。园区运营后,预计将显著提升天峻县农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多元协作机制激活区域经济动能 产业园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协作机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入驻。通过整合快递企业、运输公司等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特别注重与当地牧区合作社对接,设立特色产品展销专区,帮助牦牛肉、藏羊肉等高原特产拓宽销售渠道。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既提升了产业链价值,又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三、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持续发力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将产业园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载体,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岗位提供等组合措施,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园区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配套开展电商运营、物流管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部分收益反哺村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教育医疗投入,形成可持续的扶贫良性循环。 四、区域发展战略赋能产业升级 天峻县立足高原资源禀赋,将产业园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布局。通过配套出台税收优惠、租金减免等政策措施,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兴业。园区重点培育冷链物流、民族手工艺、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未来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互联网+高原特产"新业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示范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2025-07-31
-
【海西州招商】海西航空旅游链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机场通过深化"航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联合文旅机构与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推出全年系列特色航线产品。该项目依托柴达木盆地优质旅游资源,开发立体化旅游服务链,带动区域客源增长与产业升级,为青海文化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 一、战略定位与实施背景 基于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规划,海西州利用德令哈机场的区位优势,启动航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工程。该战略响应青海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要求,通过航空网络延伸解决柴达木盆地景区可进入性难题。重点针对昆仑文化旅游区、雅丹地貌群及盐湖景观带等核心资源,破解旅游旺季陆路交通耗时过长的瓶颈。 二、系统化实施路径 1.数据驱动精准运营:建立旅客画像分析系统,持续监测进出港旅客客源地构成、停留时长及消费特征。通过行为数据分析,识别出摄影采风、研学旅行及生态观光的三大核心客群,为产品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2.跨行业资源整合: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建立协同机制,联合12家旅行社、23家海西州酒店企业及租车服务机构,打通"机票+酒店+景区+地面交通"服务链条。在茫崖市、格尔木市设立异地值机点,实现全域旅游服务联动。 3.服务链深度再造:推出全域全流程航空服务,包含行李直挂景区、专属值机通道、便携式登机设备等创新服务。在乌兰县茶卡盐湖、大柴旦翡翠湖等景区设置航空服务驿站,构建空地一体化服务网络。 三、核心产品体系创新 "飞向吉乃尔湖·情定三湖"主题产品以航空为纽带,串联东台吉乃尔湖、西台吉乃尔湖及茫崖翡翠湖三大景区: 1.开通季节性旅游快线,加密德令哈至花土沟航线频次,实现每日2班常态化运营 2.开发"盐湖低空观光"特色服务,采用小型客机开展茶卡-水上雅丹低空游览 3.推出"航空+旅拍"定制产品,提供航拍设备租赁与云端摄影指导服务 4.整合冷湖火星营地、俄博梁雅丹等资源,形成三日航空环线游产品体系 四、综合发展成效与前瞻 该项目实施后,海西州航空旅游市场呈现结构性转变:德令哈机场旺季客座率提升超过二十个百分点,省内串飞航线旅客占比增长至总量的六成以上。更显著的是,旅客平均停留时长由原来的两天延长至四天,带动周边乌兰县、天峻县住宿业入住率提升三成。后续规划包括开通成都、西安直飞海西旅游包机,建设大柴旦通用航空机场,开发可鲁克湖水上飞机项目,逐步构建覆盖柴达木盆地的立体旅游交通网。青海省交通运输部门将此类创新模式纳入全省交旅融合示范工程,为高原特色旅游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07-31
-
【青海招商】青海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青海省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清洁能源、盐湖化工、锂电等特色领域,青海省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生态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工业基础强化和技术创新,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新能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验测试项目获得国家财政支持,接入清洁能源电站119座,总装机容量超4100MW,涵盖光伏、风电、水电等多种能源类型,初步构建绿色能源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此外,"智慧盐湖"、青海联通工业互联网平台、锂电产业平台等项目加速落地,为区域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二、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助推产业升级 青海省发布《关于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的思路》,明确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分类施策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通过成立工业互联网发展协会,加强行业协作与资源整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政策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等优势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全链条深度融合。 三、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在新能源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电站集中监控、智能运维和电力调度优化,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盐湖化工行业通过"智慧盐湖"平台,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锂电产业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这些实践为青海省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探索出可行路径。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青海省将继续扩大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应用覆盖面,加强5G、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同时需解决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通过加强跨区域合作和技术引进,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水平,最终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2025-07-31
-
【青海招商】青海深化清洁能源合作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青海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深化政企合作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在招商引资方面,青海省积极引入专业机构参与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青海清洁能源禀赋与战略定位 青海省拥有全球领先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资源,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数居全国前列。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将清洁能源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战略目标。省级政府出台《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促进条例》,建立"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体系,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过90%,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示范样本。 二、政企协同推进重点领域突破 在储能技术应用方面,青海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并开展百兆瓦时级光伏储能实证基地建设。电力规划设计机构深度参与青海特高压外送通道规划,助力"青电外送"工程实施。双方合作建立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攻关高海拔光伏组件、智能电网调度等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海南州、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三、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保障 青海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债券。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三江源碳汇资源纳入全省碳交易体系。省级财政设立2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基金,配套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通过电力现货市场改革,实现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量年均增长40%以上。 四、示范项目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 世界首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通道"青豫直流"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年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在海南州建成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同步配套牧光互补、光伏治沙等生态治理项目。培育形成从多晶硅到组件制造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吸引头部企业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 五、双碳目标实施路径与远景规划 青海省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计划提前三年实现全省碳排放达峰。重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零碳体系建设,开展碳中和林草碳汇试点。规划到2030年建成全国首个省级零碳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年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青海方案"。
2025-07-31
-
【青海招商】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共话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青海省西宁市成功举办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座谈会,聚焦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会议围绕招商引资、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其在产学研协同中的桥梁作用。 一、会议背景与重要意义 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座谈会在青海省委党校召开,体现了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会议指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通过国情研修班等形式,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发展需求,将个人研究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会议强调,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二、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会议提出,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应聚焦地方产业需求,推动创新要素向区域经济集聚。具体包括: 1.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3.培养本土科技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青海省作为生态大省,特别需要青年科技人才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贡献力量。 三、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使命担当 会议对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三点期望: 1.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勇于创新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3.加强协同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与会青年科学家表示,将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在高原特色农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助力青海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与落实举措 会议明确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的重点任务: 1.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实际贡献导向; 2.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发展环境; 3.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促进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 4.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青海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科技项目和人才团队落户,打造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2025-07-31
-
【西宁招商】西宁创业担保贷款发放破亿元 优化服务激发创业就业活力
青海省西宁市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突破亿元,通过优化审核机制、创新担保模式、聚焦重点群体等举措,有效降低创业融资门槛,带动两千余个就业岗位稳定增长,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构建高效审批体系。西宁市为切实推进稳就业相关政策落地,针对创业担保贷款审核环节存在的流程繁琐、周期较长等问题,对原有审批机制进行系统性优化。将人社部门资格审核、金融机构贷前调查等各环节的“串联式”审查调整为多部门同步推进的“并联式”协同审查模式,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料跨部门流转,避免创业者重复提交材料。同时,明确各阶段办理时限,强化部门间沟通协调,推动审贷效率显著提升,切实增强贴息优惠政策对创业者的吸引力,为创业项目快速落地提供资金支持。 (二)创新担保模式,破解融资瓶颈。为最大限度打破担保资源限制,西宁市拓宽信用担保第三方保证人范围,在原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正式工作人员基础上,将市级以上创业园区等担保机构认可的单位法人代表纳入保证人体系,进一步扩大担保主体覆盖面。依托“信用社区”“示范园区”建设成果,联合合作银行建立创业者居民信用档案,动态记录创业者信用状况。对无法提供传统反担保的创业者,通过调取信用档案、开展现场经营状况查看、组织多部门联合会审等方式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可取消反担保要求,有效解决部分创业者因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 (三)聚焦重点群体,强化政策精准支持。针对大学生等青年创业者普遍存在的无抵押物、创业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西宁市积极执行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及担保政策调整措施,明确个人担保贷款最高放贷标准,并对一定额度以下的担保贷款实行免担保政策。通过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成功为多名大学生创业者发放免反担保贷款,帮助其解决创业初期资金短缺问题,助力青年创业项目顺利启动和运营,为创业群体注入政策暖流。 (四)激发创业活力,促进就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深入实施,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直接的资金支持,更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缩短审批时间、优化服务体验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贷款发放规模持续扩大,一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创业项目获得资金注入,有效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创造与稳定。同时,创业活力的提升进一步优化了区域营商环境,增强了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长效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能。西宁市在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中,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向创业者普及贷款申请条件、流程及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加强与合作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定期分析贷款发放数据及存在问题,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措施。同时,强化贷款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创业项目发展,切实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在稳就业、促创业中的政策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07-31
-
【青海招商】学深悟透重要讲话精神 谱写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青海省西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非公经济提质增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实地走访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和立法审议,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重要论述为青海非公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调研组通过重温新闻视频、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刻把握"三个坚定不移"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出的"专精特新"发展要求,已成为青海非公经济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 二、完善法治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将立法调研作为重要抓手,重点推进《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青海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制定工作。在立法过程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强化产权保护,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制度;三是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通过法治手段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2021年青海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幅位居西北前列。 三、创新监督方式增强履职实效 采用"专题调研+专题询问"组合监督模式,对非公经济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开展靶向监督。重点聚焦四个方面:一是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等优势产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二是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效果;三是"青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成效;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通过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推动解决企业反映的融资难、用工荒等突出问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满意度测评显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四、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 立足"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毯之都"等产业优势,引导非公经济走生态优先之路。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工程,支持藏毯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二是特色产业数字化升级工程,建设青藏高原特色产品电商平台;三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发展光伏组件、锂电材料等绿色制造业。青海圣源地毯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能耗下降12%,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五、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凝聚合力 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非公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突出三个着力点: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协调解决用地审批等实际问题;二是组织非公经济人士专题培训,提升把握新发展格局能力;三是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2021年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300亿元。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形成"亲""清"政商关系,海东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85%。 青海省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通过强化法治保障、创新监督机制、培育绿色动能等举措,推动非公经济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青海非公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贡献提升的良好态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5-07-31
-
【西宁招商】西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政企联动打造"朝阳产业"
青海省西宁市通过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源,将养老服务与社区需求深度融合,形成连锁化、专业化产业生态。当地取消养老机构许可、优化审批流程,吸引150余家涉老服务组织参与,并依托"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机制发展爱老幸福食堂,实现养老服务从传统福利型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为应对老龄化探索出新路径。 一、政策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西宁市深入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全面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推行备案登记制度。审批流程从原先的串联式改为并联式,办理时限压缩超八成。政策红利释放后,恒生长者、光彩居家等专业养老品牌快速落地,烧鹅仔、舌尖上的牛肉面等本地餐饮企业跨界参与,形成"养老+餐饮+医疗"的复合型服务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既降低准入门槛又强化事后监管。 二、多元供给破解养老难题 在城西区爱老幸福食堂,老人可享8元三菜一汤套餐,其中政府补贴4元。该模式已覆盖西宁市76个社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与社区助餐点结合,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养老机构推出"喘息服务",为居家照护者提供临时托管;社区嵌入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参与设施运营,政府以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西宁市引导养老服务业与旅游、健康等产业联动发展。部分机构开发高原康养旅居项目,吸引外地老人夏季入住;藏药浴、牦牛绒制品等特色产品纳入养老服务包。金融机构推出"养老贷"支持项目建设,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险产品。统计显示,当地养老产业带动就业超万人,相关企业年营收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成为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亮点领域。 四、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当地发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对助餐、助浴等12类服务制定量化标准。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护理员持证率达92%。智慧养老平台整合紧急呼叫、健康监测等功能,为6.8万老人建立电子档案。民政部门定期开展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将考核结果与补贴资金挂钩,倒逼服务升级。 五、国家战略赋能长远发展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宁市被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当地规划建设康养产业园,引进康复辅具生产企业,推动"银发经济"全链条发展。专家指出,西宁实践表明,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整合资源,养老服务完全可以从民生短板转变为经济新动能,为欠发达地区应对老龄化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07-31
-
【青海招商】青海聚焦主业提质增效开创发展新局面
青海省在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中,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聚焦主业提质增效,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稳健增长注入新动能,确保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青海省明确权责关系,健全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做优做强。例如,通过优化公司治理,将党的领导融入各环节,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相关工作不涉及具体数据量化,而是注重提升治理效能和执行力,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活力增强。 二、高质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青海省聚焦交通主业,推动项目从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着力构建现代化便捷交通运输体系。这包括加快公路、铁路等关键工程建设,强化安全标准和品质管控,确保项目高效落地。例如,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基础上,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打造安全、绿色、品质工程,为全省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避免过度强调建设速度而注重长效价值。 三、健全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发展。青海省创新融资体系,防范债务风险,推动企业实现治理现代化。这涉及完善经营机制,支持产业多元融合,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和特色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平台,吸引资本助力重点领域。举措注重风险管控和资源整合,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创新力,确保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增长。 四、践行生态优先理念推动绿色发展。青海省筑牢生态底线,统筹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例如在工程设计中融入绿色标准,减少生态扰动。这包括强化安全监管和绿色实践,支持生物多样性和低碳转型,确保发展不牺牲生态环境。相关工作聚焦质量提升而非数据指标,强调协同创新和政策协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基因,迎接建党百年重要时刻。
2025-07-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